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清风言论 | 保持定力 坚决铲除土壤条件
时间:2024-04-11 14:1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对反腐败斗争的新情况新动向要有清醒认识,对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要有清醒认识,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腐败是将公权力用以谋取私利的行为和现象,也包括权力滥用中私利虽未满足但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的情形。权力并非与腐败画等号,权力行使也未必会导致腐败行为。权力不当使用和腐败行为的发生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犹如细菌在具备营养物质、适宜的湿度温度等环境下才能生存,这些促成腐败滋生蔓延的诸多因素,被拟喻为“土壤和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并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对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表明我们党对腐败衍生要素的认识更加全面、精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思路举措更加系统、科学,彰显了我们党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意志。

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生态等多方面的土壤和条件。如,在制度方面,相关领域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不健全,制度运行仍存在执行效力不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生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体制机制存在漏洞”。一些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腐败问题久治不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监督制约机制虽已建立但还不够完善、存在漏洞,给权力留下暗箱操作、设租寻租空间。同时,监督力量较为分散、监督合力不够强以及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等问题仍有存在。在经济方面,腐败与权力之间往往因不当经济利益而产生关联,经济利益是腐败行为的重要诱因,权力与经济利益交换是腐败的主要形式。一些权力主体扭曲的权力观,乐此不疲干预经济以显示“能力”的过程,以及一些利益主体为获取有限资源或实现超值利益,用金钱来“围猎”领导干部,直接导致腐败蔓延。在文化方面,错误的思想观念是引发腐败行为的主观因素。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背离党的理想信念,政绩观、权力观扭曲,将为官从政、行使权力作为实现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主要手段或途径;有的领导干部自恃手中有权、地位显赫,享有超越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约束的特殊待遇等,这极易导致权力滥用,为贪污腐败打开缺口。此外,攀比心理、侥幸心理以及补偿心理等错误的心理认知也是一些干部走向腐败的重要条件和驱动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叠加的结果,彻底铲除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论述,贯通学习、一体落实,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多措并举,让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让新出现的问题难以蔓延,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笔名:蔡清风


电话:(0851)88510315  邮箱:gufe@mail.gufe.edu.cn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花溪大学城澳门金威尼斯游戏版权所有©澳门金威尼斯游戏邮编:550025
贵公网安备 52990002000006号 黔ICP备11001777号-2
Baidu
sogou